Skip to main content

复盘 21 期 - 半年刊: 国内外,人情世故,未来与"乱局"

· 8 min read

最近刚回国,辛辛苦苦应聘终于入职了新公司,中间有段跌宕起伏的过程,着实辛苦了点。

这几个月,应该是我最"佛系"的几个月份。很多东西还是处在混乱状态,很多资料的转移,很多行政工作需要处理,要不要租房,要不要更换个新手机,要不要买些工作用的衣服,朋友们开启一轮火热的约饭局等等。世界总是在我不忙的时候什么对我置之不理,在我忙起来的时候,却不看看我有多少的处理能力,实在不太"地道"。

总结下几个事情,也是我在浑浑噩噩中关注到的几个点:

  • 国内外工作与行业对比
  • 质量与数量的变化 (数据与数据类型)
  • 同样的行为模式,不一样的影响 (人情与事故)
  • 未来与"乱局"

国内与国外工作与生活对比

要说在工作的内容是否有变化,我的感觉是其实没有很大的变化,我在国外是来解决问题的人,我在国内也是来解决问题的人,我其实需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,动用的能力大差不差的,只是行业有别。

这个过程中我发现,要想把事情做的更大更好,只在自己的摊子里面去做并不一定是好的选择。这个尤其是我在加入这个新团队,并且与多位 managers 交流沟通被给予的诸多"相同"的建议里面被反复强调的。

就薪资水平来说,国外赚钱攒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,国内也可以,但是没有像国外那么"暴利"。可评判一件事情的维度难道就只有这一个吗?显然不是。比较直观的原因是,在国内外,拥有类似专业水平的人是稀缺的,而国外尤其稀缺。

当我自己觉得我挣了很多钱的时候,可能我拿了一些东西在做置换,只不过这个置换是我在当下这个年纪发觉不到的。也是最近看到这种置换的存在,且我认为这不可持续。

那你可能好奇这些被置换的是什么?

在我看来,几个月前获得工资里面,除了我的"劳动力","专业知识",也包括"文化差异", "不便捷", "无聊" 带来的补偿。简单来说,你的回报里面包括了你对所处"环境"的贡献,也包括"环境"对你的匹配负影响。

当然人人需要不同的环境,有人喜欢往外跑,有人喜欢宅家里,有人愿意说,有人愿意听,同样是接受能力强,有人强在对专业学习的接受,有人强在对文化生活的接受。

我恰恰就属于对世界好奇,但我并不太适应顺应海外的文化意识,和各种不便的生活方式。兴许是我知道世界上不少事情,且我拥有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的勇气。在呆了10年的上学和工作后,决定离开。

当然了,即使是回国我也有不太适应的地方,但总体的收益是正向的,或者说是守恒的。就是我获得收入会少,环境对我的匹配却高了。

至于哪些是我不适应的,在后面会讲。

质量与数量的变化 (信息与信息类型)

这半年是少有的我比较佛系的时间,从前的拼搏进取的精神在我这里其实是得到了短暂的歇息的,之所以说歇息是因为,我也不知道我未来会因为什么打鸡血起来。

在这段佛系的时间里面,现在回想起来,我接触的信息和信息类型却有些变化,之前因为比较无聊的缘故,我往国外带去了大量的书本,虽然不是本本必读,但是也看了大半部分,所以那个时候接触的信息知识可以说是比较优质的。

不过这半年回来,由于并没有什么大段连续的时间且很少有自己呆着的时间,反倒开始不断的刷小视频为主,我明显注意到有段时间我的视频号里面,全是动漫、英雄联盟或者汽车等内容。其实我还是保留了听播客,看新闻的习惯的,只是这部分的时间明显变少了,且我在听播客和看新闻的过程中,吸收到的东西也少了许多。

从前我还是可以随手写点东西的,现在基本是出不了太多东西。虽然也有学,不过大都是对内容的记录,而不是尝试将它们做编排、归纳和额外思考。

同样的行为模式,不一样的影响 (人情世故)

另一个让我有很大变化事情是,同类行为的影响不一样了。人生经历变得更多了,看过了解过的故事变多了,让我对某些事情的思考变得更全。就像我对信息的变化的事情,如果是以前我肯定在心里暗暗嘲讽自己,"你看,你怎么这样了,你比以前要差劲了一点"。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在内心里面贬低自己的自我攻击,但是你真的摊开来说,就我现在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,我必定比大多数人要好,我何必要自我攻击,这就成了一个问句。

回到开始想说的人情世故,我对家族为单位的人情世故的认识并未有很多认识,直到这次回来,被强加了很多层不同的人情世故要求。我感到不舒服,但是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一层东西。对于一个理科成绩还不错的人来说,从小到大接受的观点,自己探索的方向大都是掌控自己所能掌控,所以很多时候人情与世故并不在我的考虑范畴之内,也就不去多想。因此,我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,即只需要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够解决的事情,而不是去做所谓的人情世故,我不擅长,我也不想获得这部分的"回报",只在自己的"舒适区"活动。

但你说我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吗?大家都是人,所以也不能说我百分之百不懂,我从电视剧、小说里面都可以看到,知道人情世故是个多么多么麻烦的东西。个人自以为是的认为它大多数时候是一个虚伪的装扮罢,人情世故的表像背后是对未来利益的绑架。好比我给你送礼物,人情世故地想,你哪天一定要还我一个礼物。但是有句话叫,我对你好,与你无关。如果我真的在"送"礼,我自然应该是不求回报的,我希望这件礼物可以对你好。所以这个送礼的行为是不是人情世故的标准就是?收礼物的那个人觉不觉得我对送礼人带有某种"亏欠",送礼本身和我这个送礼人本身如何想的没有直接的关系,主要是取决于收礼人如何想。这份"社会的债务",往往自带世袭性质,会从你的父母,你的祖父母,你的兄弟姐妹处,像墨水滴进染缸的样子,不断的侵入你的意识形态里面。

另一个我的观察是,人情世故是需要"习得"的,对于一个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需要去实行人性世故的人来说,很多时候听不到任何人对人情世故存在的存在理,很多人只是两手一滩,耸了耸肩说到,现在都是这样的。没有理由,这样我想到了一群猴子在笼子里面争香蕉的实验,谁也不去主动碰触香蕉,如果有谁不长眼去碰触,当场就会被打一顿;最后这个套规则就演变成统一的社会约束,进来都得先跟你说,头顶的"香蕉"碰不得,然后不由分说先把你打一顿。后辈们什么都不知道,只知道碰香蕉=被打,一个类似于人情世故的存在让人精神上受控制,肉体上受惩罚。

现在对于人情世故的态度就是,做到"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"。我认为同一份人情事故对不同人站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,要抱持着不怕跳进染缸的态度,在里面折腾,采取"一报还一报"的方式,在里面你会找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人情事故,也要主动分辨有"毒"的关系。自带善意的理解周围,面对时不时的"人情压迫",我给的态度是,"我不理解所以无法接受,除非你告诉我一个合理的理由;没有理由,那我就不理解,我不担心做个你眼中的坏人;既然你要在我这耍人情世故的手段,你就是我的坏人,我干嘛要听坏人说的话?"

未来与"乱局"

不聊国家大事,只聊个人规划。未来的自己会跳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、擅长做的事情以及有回报的事情里面,很幸运地加入新公司,虽然进来就开始挠头。

"乱局"意味着与之前独自在外的处境相比,我的生活更容易被影响,抱持自己岁月安好的期望大概是无法长久持续的。看吧,这让我想到之前培训时选择的带有涟漪的平静水面。这是对平静和规律的打破,也是对未来的一丝期待。